“儒家愿先行一步,令门生前往各郡县乡里教人识字。”
孔鲋自然是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。
教人识字,岂有单个教的?要使百姓明其理,潜移默化地就会引经据典,就算不能在当地立下功德碑,亦可在万民之中留下好的印象。
哪怕三年之后,赵凌编策典籍教化百姓,儒家依旧比起其他流派学说,占尽先机。
“孔老先生大德!”赵凌大喜,“新设博士御监,统领宫中博士,封孔鲋为博士御监,封孔鲋为儒家领袖,率领儒家教化百姓。”
“赐孔鲋笔墨纸砚一套,另赐宣纸十张,其余常丰府博士,宣纸各一张。”
“谢陛下!”孔鲋和一众博士儒生感恩戴德。
孔鲋本就是当今儒家领袖,赵凌新设博士御监,相当于给了孔鲋一个官方的职位,后面封他为儒家领袖,也只是相当于官方的认可,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赏赐。
后面赏赐的东西,在赵凌这里也是极其便宜的东西,但他知道,这东西只现世一套,那就是稀世珍宝,孔鲋必定会感恩戴德。
宣纸如果大范围的推广,的确有利于传播学说,教化百姓。
现在却还不是时候。
百姓大都食不果腹,靠着救济勉强度日,他们又要耕作垦地,这个时间节点,你叫他们去识字?
谁家百姓都快饿死了,还去学识字啊?
赵凌赐得少,便越显得宣纸的珍贵。
咸阳城中的勋贵世家那么多,满朝文武通过赵凌的赏赐得知宣纸的珍贵,今后宣纸还不在咸阳城内大卖?